當前,國內氯堿行業深陷“泥潭”。一方面是整體開車率低造成燒堿價格持續高位盤整;另一方面是其他產品如液氯、鹽酸、氫氣、次氯酸鈉等價格陷于低谷,基本都是價格倒掛,導致企業經營困難,虧損加劇。而特別令業內企業糾結的是,雖然燒堿毛利率很高,但囿于液氯等產品難于平衡,甚至要以零售價、倒貼運費加以消化,因而欲提高開車率很難。
從表觀上看,造成這種尷尬局面的是市場競爭加劇,下游需求不振,出口受阻等。其實,若從產業鏈角度觀察與考量,氯堿行業之所以淪落至此,燒堿被其他產品“綁架”,是因為產業內部出現了嚴重問題。主要癥結為產能擴張過度,品種結構失衡,嚴重脫離需求,下游開發緩慢等。
然而,綜觀行業當前現狀及中短期發展勢頭,上述結構性矛盾并沒有引起更多業內企業的充分重視,行業擴張列車仍高速行駛在我行我素的慣性軌道上。
當前我國經濟外受歐債危機不斷加深蔓延的影響,內受需求不振的困擾,經濟增速持續回落。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報告顯示,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和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、環比出現連續多月雙下降情況,價格指數體系均整體呈現下降趨勢,反映了社會總需求放緩。
但與基本面相悖的是,氯堿擴能運動方興未艾,各地呈現“比學趕超”的競賽勢頭。在內蒙古、河南、山東、江蘇、新疆等地,不時傳來氯堿項目奠基或投產的消息,而且動輒產能就是數十萬噸。據悉,僅今年上半年,國內就新增氯堿產能463萬噸,其中實際投產為139萬噸。
氯堿行業“自彈自唱”與下游需求漸行漸遠。在氯堿下游,雖然有聚氯乙烯、氯乙酸、氯化石蠟、環氧氯丙烷、甲烷氯化物、氟制冷劑、氟樹脂、有機硅等眾多產品,但總需求有限,與產能高達近3000萬噸的氯堿產能相比,其消化能力遠遠不夠。大宗下游聚氯乙烯,由于兩年多來國家持續實施抑制房地產價格過快增長,對關聯建材產業影響較大,各種型材、管件、電纜料等產量銳減,需求也被抑制。另外,二氯甲烷、三氯甲烷等,也由于電子產品出口受阻、汽車制冷劑需求下降等影響,對氯堿產量需求驟減。
氯堿行業當前尚未解決品種結構失衡狀況,在新產品研發,培養市場新需求,以及擴大耗氯、耗氫等下游等方面,似乎還是力不從心;新開發的品種趨于單一而同質化,如耗氯的僅有氯化亞砜、醫藥中間體,耗氫的局限于苯胺、鄰甲苯胺等少數產品,均形不成氣候,基本于事無補。因此,氯堿行業若不及時剎車,將會越陷越深,甚至招致更大的災難。
|